中國人知道有佛教,是在西漢武帝通西域之后。現在翻譯界有許多學者,以為佛經翻譯是東漢安世高開啟的,其實不然。最早的佛經翻譯,是西漢哀帝元壽元年(公元前2年)出現的,當時貴霜帝國大月氏王遣使來中國口授佛經,博士弟子秦景憲協助來使伊存口授佛經。東漢明帝永平年間(公元54年)又有佛僧迦葉摩騰、竺法蘭來華翻譯佛經。佛經大規模傳入中國,是在東漢桓帝建和年間(公元147年后)安世高來華譯經之后。至此以后大約七百年,印度佛教通過佛僧譯經傳教,持續深入中國,影響了中國社會的宗教、哲學、政治、藝術和人民的日常生活,直到唐朝后期武宗會昌五年(公元845年)滅佛事件,這一狀況才有所改變。然而,佛教傳播短暫中斷之后,又在后世迅速復興,在中國文化史上,佛教扮演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多功能角色。
中國文化的發展史離不開佛教,而佛教在中國的傳播、壯大和發展,又離不開歷代佛經翻譯家及其弟子。因為歷史上佛經翻譯,主要發生在唐武宗之前的八百年,故本文的論述重點也集中于東漢至中唐這一段時間。
佛經翻譯運動大體上經歷了二個階段。**階段自西漢哀帝年間(公元前2年)至東晉后秦的大約四百年,這一階段的佛經翻譯,主要是由外來的佛僧擔任主綱。如前所述,最早來華的外國佛僧翻譯家伊存、迦葉摩騰、竺法蘭,之后有安世高、支婁迦讖、真諦、曇無讖等(多來自天竺、安息、月支、康居)。第二階段自后秦弘始年間(399年),鳩摩羅什來長安至唐武宗會昌五年(845年),這四百多年,佛經翻譯主要由中國本土的佛僧擔任主綱,著名翻譯家有鳩摩羅什、佛陀跋陀羅、玄奘、義凈、不空等。這二個階段里,中外主要翻譯家所承擔的翻譯地位,也符合外來語言文化從陌生到熟悉的自然傳播和發展過程。
本文摘自網絡,僅供參考。
資訊來源:
http://www.locatran.com/about/newdetails.asp?p_id=2290&ID2=2